祠堂的堂号和堂联
来源:于都杨公风水 黄麟小博士作者:江西于都杨筠松风2019-07-28 19:55
祠堂的堂号和堂联
赖鸿森 赖布衣风水研究院
(点击聆听,内容都在语音里)
客家宗族都建有祠堂,包括宗祠和房祠。小的宗族有一两个祠堂,大的宗族往往有数个、甚至数十个祠堂。在一个村落之中,往往有开基祖大宗祠和其大小支系的许多房祠,分布较为集中,故而形成一个祠堂建筑群。
清代黄香铁编纂的《石窟一征·礼俗》卷四上云:“俗重宗支。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一村之中聚族而居,必有家庙,亦祠也。”梁伯聪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也写道:“祠宇繁多赛祭供,一城九李十三钟。”并自注云:“城内计钟姓有祠十三所,李姓有祠九所,亦云多矣”。足见昔日客家宗族祠堂之多。再看梅城的张氏宗族,自明宗祯年间在东郊开基至1949年的三百多年间,先后建宗祠67座,其中张家围内18座,围外49座。
祠堂文化主要表现在堂号和祠联上。所谓堂号,是指祠堂的专有名号。凡是祠堂都有堂号。
堂号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该姓的郡望为堂号,即以该姓氏的发祥地命名。如李姓堂号为“陇西堂”,因李姓发祥地(始祖)在陇西(今甘肃省泰安一带)。王姓堂号为“太原堂”,因王姓发祥地(始祖)在山西省太原市。但姓氏宗族往往不光以姓氏的总发祥地为堂号,还取各支系的郡望为堂号,如赖氏有三个堂号:颍川堂、松阳堂、西川堂。颖川是赖姓的最早发祥地,而松阳和西川则是赖姓支系的发祥地(郡望)。也有多个姓氏宗族共一堂号的,如陈、钟、赖、冯、韩姓氏的堂号都是颖川,是因为这五个姓氏都源自颖川。祠堂堂号表现了客家人牢记中原故土,是客家人寻根敬祖意识的体现。
二是以先祖的功业科第、首先文章或家庭史上的重要事件、掌故为堂号,称为典故堂号。此堂号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意识与扬名显姓的心理。如杨氏的堂号有弘农堂、天水堂、栖霞堂、四知堂、关西堂、绍德堂。弘农是杨氏的总堂号,其余为支系郡望或掌故堂号。其中的四知堂的典故:东汉时荆州刺史杨震为官清廉,被他举荐炽山东昌邑县令的王密,为感其恩,怀金十斤深夜谒见杨震,请其收下,杨震拒收其送来的黄金,并正告他:“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退。杨氏后世为彰其祖辈等清廉之风,故以“四知”为堂号。
祠联是指过年祭祖时用大红纸书写贴于祠堂或围屋大门侧的对联和直接用黑漆裱刻在祖祠上堂龛台两边红柱上的对联。前者称祠门联,后者称为堂联。
祠门联有固定的格式和字数规定,上、下联均为四字,一般上联为姓氏发祥地(郡望),下联为家族先祖显赫人物崇高业绩。如李姓祠门联:“陇西世泽,柱史家声”。柱史,源出于老子李耳。李耳,河南鹿邑人,任周守藏室之下史,通晓古今之变。道教创始人。杨姓祠门联:“四知世泽,三相家声。”“四知”典故上面已讲,“三相”指明朝内阁大臣杨溥、杨士奇、杨荣。
堂联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往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客家现实生活碰撞而产生的人文心态的表露。其内容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追根溯源,寻根问祖。
如兴宁市石氏“万石流衍”祠堂联:
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年历史;
始祖碏公,远祖奋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
数十字堂联,将石氏宗族发展、迁徙历史写得一清二楚。
2、显扬祖德,激励后生。
再如兴宁市石氏又一堂联就属这一类:
昔日三禀九秀以罕为贵,翰林钦赐常夸耀;
今朝万紫千红见多不奇,玉树开花未闻香。
3、艰苦创业,勤俭持家。
如丰顺县建桥围张氏“荣封第”堂联:
为创业守成,人都须处处关心,吾辈可禀斯言,方可期荣宗耀祖,
理读书耕稼,事总要时时立志,尔曹能遵此意,便堪称肖子贤孙。
4、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如蕉岭县文福淡定村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堂联:
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
南腾天马,北渡仙桥,林泉皆胜境,同藏出处尽随心。
5、崇文重教,耕田读书。
如福建永定湖坑乡:“经德堂”有林则徐手书堂联:
第一等人,忠臣孝子;
只两种事,耕田读书。
6、关心国家,努力奋进。
如福建永定湖坑乡“振成楼”嵌字堂联:
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需努力;
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7、仁爱处世,以礼待人。
如兴宁市大坪杨氏“善庆围”堂联: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