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墓问题的思考
来源:未知作者:admin2018-05-14 09:06
关于公墓问题的思考
——本文摘自《国际易学年鉴1》应用实践栏目
施经纬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全面实施骨灰公墓安葬的殡葬制度。由于公墓的成片开发成为一个独特的墓地产业,成片的土地被大理石、钢筋水泥覆盖,自然生态无法恢复。随着死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地也就不断地被永久性侵占,而土地资源有限,死人年复一年不断增加无穷无尽,如果公墓政策不改变,用不了多久,人类生存的空间将被公墓重重包围。
关键词:公墓 天价 土地 侵占 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制实施了骨灰公墓安葬的殡葬制度。三十多年来,公墓的成片开发,使自然生态的山地成为永远的墓地,成为城市周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公墓价格越来越贵,每平米上万,甚至十几万的现象愈演愈烈,民众感叹连“死都死不起”了。随着公墓数量的逐年增加,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土地资源有限而死人墓地需求无穷,而成片开发的公墓生态无法恢复。可以这么说,骨灰公墓就是当代用最新建筑工艺建造的遗害子孙的建筑物,到了应当改革与积极应对的时候了。
一、丧葬制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丧葬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以祖先崇拜为信仰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礼仪制度中衍生的丧葬风俗。据《中国通史》记载,对鬼神及祖先的崇拜,早在母系社会为主调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由于古代先民对鬼神的信奉,相信人死之后将变为鬼魂,并寄托鬼神的超能力以荫佑他的子孙,由于相信神灵和鬼魂这种既虚幻又超自然的存在,影响古代厚葬之风的兴起。死亡既然是人体生命的终结,死者为鬼魂的生命刚刚开始,所以人死后,活着的亲人要为死者的灵魂考虑生存问题。一切墓葬、殉葬、陪葬、厚葬都由此而生,这一点可以从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得到印证。
由于鬼魂观念的兴盛把墓地当成阴宅,客观上影响了人对死后坟墓地址吉凶的重视。卜葬兆与相墓活动兴盛不衰,地下宫殿的选址与营建具有神圣合理的意味,这种视死如生的丧葬风俗影响了整个社会,并影响到今天。
进入文明社会后,丧葬制度受到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完善化。《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在集结夏商周丧葬制度基础上,提出治理国家应该特别看重“民、食、丧、祭”四件大事。
明清时期,西方文化开始渗入我国,包括丧葬文化。辛亥革命以后,旧思想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传统的丧葬习俗也受到了影响。1927年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火葬场在上海建立。1931年,第一家以中国人创办的殡仪馆落成,由南昌人陶醒创办。这一阶段,仍以“土葬”这一传统的丧葬形式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丧葬文化也革故鼎新。1956年举行的中央会议上提出了实行火葬的倡议,许多国家领导人都在倡议书上签字,表示死后实行火葬,殡葬改革也进入了重大的革命。
1985年,《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的文件正式实施,提倡火葬,进行文明节俭的丧葬形式。全国的大城市都建立了殡仪馆、火葬场。1989年,国家还成立了中国殡葬协会,开展一系列与殡葬业相关的活动,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殡葬改革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公墓的成片开发已进入了产业时代。
2009年,中国迅速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老年人年均增加900万人左右,而且到2020年,老年人的人口将会突破2亿人,预计到了2050年,我国将会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人口将会突破4亿人,而国土面积只有960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国土资源不可再生,因此节约并保护土地资源势在必行。
二、公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大量占用土地触目惊心
2002年,我国火葬率达死亡人数的50.6%,每年就有414.92万具遗体需要火葬,要消耗6.2238万吨柴油,并产生31.95万吨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2010年,据民政部网站数据,我国每年死亡人口大约为900万左右,火葬率提高到70%以上,特别是城市区域,基本都实行火葬,并且火葬之后,依旧还要修建大量的墓园存放骨灰,进行二次埋葬。于是,公墓的建设成为全国大小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原本以为骨灰公墓形式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其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对社会伦理的冲击、对土地的侵吞更是触目惊心。
公墓越来越多,每年修建的大小墓地达到了2000万座,占地面积约10万亩,价格为每平方米数万元。几十万、几百万的大墓、豪华天价墓也应运而生。在温州,每年新增的墓地约3000座,占地约90万平方米。在北京,墓地的总面积占了1.5万亩,埋葬死者占用6000亩。据统计,北京在2020年后,每年的死亡人数将会达到11万。在上海,墓地总面积占了5000亩,其中,3000亩已被利用。上海每年的死亡人数达12万左右。在湖南,按2007年统计数据来看,长沙市的死亡人数是38490人。火化尸体21080具,土葬人数17410人,死人与活人争地愈演愈烈,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而且在经济上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全国总人口为135404万,死亡966万人,人口死亡率7.15‰。我国每年用于丧葬的土地已经接近38平方公里。
可能我们对38平方公里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们来做一个对比,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总共为647.5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国在17年的时间里,用去丧葬土地的面积相对于一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而且这仅仅是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平均值。如果人口基数增大使得死亡人数增大的话,这个时间会更短。所以说,丧葬占用土地的问题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2.助长不良风气,影响社会稳定
近些年来,有些地方的墓园建设越来越豪华,大量的占用土地;同时,一些塔陵、骨灰堂耗资巨大,规模宏伟,修建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每平方米墓地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普通百姓戏称“死不起”。高昂的公墓价格加上不菲的火化、骨灰盒等一系列费用,已经成为老百姓沉重的负担。
在上海,一座0.5平方米的墓地售价就达68800元,有些两平方米的艺术墓起步价18万元。深圳一座78平方米的墓地售价为220万元,重庆也有188万元的天价公墓。
也许你觉得,这些高价墓地是专门为那些有钱人修建的,普通人买一个便宜点的就行了。可按照当下的市场,最普通的墓地也要好几万块,这对很多普通人来说,一年的工资不过也就两三万,可以说是真正的“死不起”,这无疑是对社会极大的讽刺。究其原因,与丧葬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墓地资源越来越少,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炒作,使得让大多数人都谈“死”色变,不是因为怕死,而是因为“死无葬身之地”。
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没有可供选择的途径,殡葬业已经成为垄断性特殊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竞争,极易形成暴利行业和导致腐败,这在客观上也给大办丧事互相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对环境破坏严重,与生态文明相悖
公墓安葬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成片成规模开发,一般都是几个山头同时开发建设。许多城市由当初的2至3个公墓群逐渐越发展越多,有些地方由于当初建设时缺乏发展的眼光,公墓就规划在城市边上,现在的发展速度,城市建设已经越过了公墓的边界,不得不重新考虑搬迁,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
其次是每个穴位都用大理石做墓碑、墙体甚至地板,就像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千篇一律,成片的土地被大理石、水泥覆盖;由于公墓是成片大面积开发,开发之后将成为永久性墓地,自然生态无法恢复。导致此山地被死人永久性侵占,随着死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地也就不断被永久性侵占。土地不可再生、资源有限、死人年复一年不断增加、无穷无尽。如果公墓制度政策不改变,用不了多少时间人类生活空间将被公墓重重包围。
三、丧葬制度改革的出路
1.停建公墓群和改变墓葬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墓葬材料特点。在古代,墓葬的材料主要有土坯、岩石、木头等组成,这些材料都来自于大自然,人们只是对其外观进行的改造。这些材料埋在土地中,若干年后,木头会腐化,岩石和土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下环境融为一体,对周围的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从而形成“摄取自然,最后回归自然”的良性生态发展。也许在多年之后,有人还会挖到古代墓葬的岩石,这些岩石还可以再利用。此外,古代的墓葬从外观看通常都是一个个小土包,当前很多农村的墓葬大多也是这种形式,没有墓碑,只有一个小土包立在耕地上。这些小土包在多年之后,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渐渐消失,和耕地融为一体,对生态没有影响。
我们再来看看当代墓葬材料的特点:现在很多墓葬的材料都是钢筋水泥、砖、大理石、花岗岩等组成。自然岩石在多年之后还可以重复利用,但钢筋水泥是一种永远无法重复利用的材料,不会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特别是在墓葬集中的郊区,这种材料的墓葬越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影响越严重,对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种墓葬形式长期发展下去,那么,我们的城市郊区就可能成为真正的“公墓群”。
有些人也许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墓地必然会清除。事实上,中国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国家,而且从思想根源上就认为祖宗的墓地与后代子孙的荣华富贵有很大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需要清除墓地的时候,社会的矛盾必然会激化,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它甚至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利益,还影响着人类的文明发展。
2.大力推行生态文明的安葬方式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要自然和谐,与自然发展规律相符合。在这里提供一些思路。
中国人讲孝道,讲入土为安。遵循这个理念,应该允许入土埋葬,但必须深埋,不允许用水泥、大理石等现代工艺筑墓,可以在上面种棵树用以纪念。这样尸体自然融入大地中,在情感上契合中国的人文精神,树木生长,自然循环,在环境上又得到发展。
再比如,当今社会,网络发达,很多愿望都可以在网络实现,将来是否也可以推行一个新的安葬方式“网葬”呢,尸体或骨灰深埋土中,只要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平台可供后人祭奠就行。在网上,家人想把墓地做得如何美丽都行,不占资源、环保、安全、绿色、文明,优点无数。
就目前情况来看,不用墓地或是尽量少用墓地,对于缓解土地资源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西方多个国家,如英国、德国等都认可和接受了生态葬。与动辄上万元的传统墓葬相比,生态葬的价格只需要几千元。而且,生态葬的占地面积小,拿花坛葬来说,面积仅为0.02平方米的墓穴可以放置几十具遗体的骨灰,达到节约土地效果。对公墓的占地面积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说“绿色殡葬”是殡葬业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绿色殡葬倡导的是葬礼简单却不失庄严,让逝者真正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思路,丧葬制度的出路也只能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前提下建立崭新的方式方法。前人和世界各地有许多好的方式方法,要用于学习和借鉴。纵观全世界许多的殡葬习俗,有许多方式可供选择,比如花坛葬、草坪葬、海葬、花葬、树葬等。
花坛葬,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花坛来安葬死者的一种殡葬方式,用鲜花来寄托哀思,让灵魂在宁静中得到升华。花坛没有坟头没有立碑,既节约土地又生态环保。花坛葬所采用的骨灰坛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溶化,深埋于花坛下的骨灰坛最终会化为泥土,回归自然,与大地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在上海,曾举行过一个千人告别仪式。在鲜花绿草中,上千人为10位选择花坛葬的逝者送行。在美丽的花坛下面安放逝者,灵魂融入花草树木中。从精神上讲,逝者以另一种美丽的方式来演绎生命的永恒。在石家庄,有15位选择花坛葬的家庭来到河北省英烈纪念园免费进行安葬,在北山顶的大型花坛中,礼宾人员小心翼翼的从逝者家属手中接过骨灰坛,按次序排列在墓穴中,亲属为骨灰培土,接着,由专业人员来进行封穴,开始布置鲜花,场面安静、祥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最后,亲属面对花坛鞠躬,一朵朵鲜花承载着亲人的哀思,预示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传统的丧葬形式讲究“入土为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花坛葬也是一种变相的“入土”,真正的融入大自然,灵魂寄托在花草树木中,既不扼杀传统文化,在减轻丧葬负担的同时,又体现了一种文明、绿色、科学的殡葬模式。
草坪葬最早源于西方国家,逐渐在东方流行开来。芳草作伴,回归自然,如茵的草地,萦绕着先人的灵魂,汲取大地的养分,天地合而为一。草坪葬也有其意义所在,生命生生不息,灵魂得到寄托,既绿化了环境,造福了后人,也有“入土为安”之意,并不违背传统观念。如今很多地区为鼓励草坪葬,每年都会免费提供一些草坪葬墓穴,让人们一步步接受这种绿色环保的丧葬形式。
海葬冲破了传统观念,事实并非如此。传统观念讲究入土才能得到安息,其实就是回归自然。海葬则是让灵魂回归大海,某一层面上讲也是回归自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用博大的胸怀接纳着我们。海内外选择海葬的名人不在少数,如周恩来、邓小平、恩格斯等。海葬将骨灰撒向海中,这是丧葬的一次大改革,骨灰随着水流漂远,无限情意却留在了人间,既节约用地又经济实惠。海葬并非随意选地点,这中间也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选在水动力足,不引起回流的地方。有人曾提出这样的质疑:骨灰撒入大海中会不会造成水质污染?逝者生前如有传播疾病,会不会将有害病菌一并带入江海中?其实,这种担心纯属多余,首先,尸体经过焚烧后变成骨灰,这属于无机物碳酸钙,并不会对水质造成影响,污染也就更谈不上了。再有,焚烧时的温度达到了800~1200度,有害病菌(结核病菌、肝炎病毒等)在这样的高温下根本不可能存活。如今,海葬的人在逐年递增,经过简单且庄重的仪式,在哀乐中,亲属面向大海默哀,将骨灰与花瓣撒入大海。一般人们都会担心,海葬没有墓碑,以后该去哪里祭拜呢?有关部门针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的安排,有海葬形式的地区一般都有海葬纪念碑,刻着逝者的名字,亲属可以直接去祭祀。另外,亲属也可跟随撒海船只回到逝者当时的撒海区祭祀。
植树葬真正做到了传统习俗中的“入土为安”,用树木来代替墓穴,将逝者的骨灰撒在树下,在树上留下标识,以便以后祭祀。让亲人的骨灰滋养着树木成长,看着树木一年一年长成,就好比亲人在身边呵护一般,极为亲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也在逐渐提升,已经有很多人接受了植树葬。植树葬科学合理、生态环保,光秃秃的山可以在这种丧葬形式的影响下变成郁郁葱葱的山林,对节约资源、绿化环境非常有益。树葬不会对土地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更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树葬区要呈多样性与艺术性,在选择树种时要考虑多方面原因,如气候、美化等。要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情,选用的树木最好是四季常青,能代表永恒的树木,如雪松、冷杉等,还可以增添一些名贵的观赏性树木,如银杏、金钱松等。随着人们对植树葬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植树葬,树葬区的管理工作也更为规范了,没有传统墓葬的坟头、纸钱,而是用小小的纪念牌、鲜花来代替,更温馨、更环保。
在西部地区,目前还有天葬和塔葬的风俗。所谓天葬,便是在人死之后,其家属将尸体运到指定的“天葬场”,然后由专业的“天葬师”将尸体摆放于合适的位置,然后立于远处以便让鹰类啄食,天葬师也会一边口念经文,以超度死者亡魂。这种丧葬方式是普遍存在于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的丧葬方式,人们在理念上认为这样做可以将死者的灵魂带到天堂。塔葬,是多用于佛僧的一种葬法,为藏族的习俗,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也叫“灵塔葬”。这种葬法是将佛僧的遗体葬于灵塔之中,与佛相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佛僧都能够实行这种葬礼,只有极少数高僧或是大活佛才有资格。在具体的葬仪上还有特别的要求和一定的流程,比如:当高僧圆寂之后,要通过遗体的嘴巴或是肛门将腹腔中的所有内脏取出,然后再用香料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地位供奉于金、银、铜、木或泥制的灵塔内,永久保存。在布达拉宫内有这类灵塔,据说禅宗名刹少林寺的塔林即是埋葬历代高僧的遗迹。塔葬对于尸体的防腐措施要求十分严格,对尸体进行的处理也十分繁琐,比如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冲洗肠胃,然后用樟脑水和藏红花水灌洗两遍,接着再用檀香木水和樟脑及藏红花通擦尸体表皮,最后再用丝绸将尸体包扎起来,穿上袈裟,再置于“塔瓶”之内。据说,此法可以使尸体经久不腐,长时间以后遗体的皮肤仍然可以柔软如生。这种葬法不是也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