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洋寻龙点穴:古老技法在现代平阳之地的探
来源:于都杨公风水 杨公堪舆风作者:黄麟小博士 积善缘2024-12-22 20:08
在风水堪舆的古老学说中,平洋寻龙点穴有着诸多神秘而富有诗意的描述。
诸如 “隐藏出没,如江中拖练;藕断丝连,如蜘蛛坠楼,流星渡汉。抛球走珠,铺毡展席,金盆荷叶” 等,这些语句勾勒出一幅充满奇幻与奥秘的平洋风水画卷。
然而,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尤其是大规模的耕种活动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如今的平阳地区早已不复往昔风貌。
往昔那些可能存在的寻龙点穴特征,在现代看来已变得极为模糊。
如今的平阳之地,大多平坦无垠,仿若平铺于大地之上的巨大被褥,仅有细微的高低起伏,若单纯依照古书中的描述去探寻,实在是难觅踪迹。
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洋寻龙点穴在现代已无迹可寻,只是需要我们转换视角,以新的重点去考量。
首先,查看隐隐隆隆的脉线成为关键。
以华北平原这一典型的冲积平原为例,仅有极少数区域能呈现出脉线的凸起。
大部分地形都是以大面积的微微高高低低的面状形式铺展,气脉散漫难寻其踪,传统意义上的土墩土阜更是罕见。
当龙落于平坡之上,历经漫长岁月,被开垦成田地后,便要着眼于两边的形势。
田墈层层递降,恰似急浪下滩之态,而水分八字,界过护从,护送正龙前行,其脉气如丝如线般在这看似平常之处潜藏隐匿,直至尽头开面结穴,或成突中窝之形,或现窟中突之象。
其次,“卧倒星辰竖起看” 这一要诀不容忽视。
平地之龙,其祖宗父母、剥变过峡,以及枝脚、缠托护从等要素,与垄龙大体相似。
虽龙行于地中呈平面状且倒地阔大,难以一眼洞察全貌,但可通过相牵相连的方式去探寻其龙脉走向。
所谓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仔细审视那隐隐约约、起伏连绵的山脊脉络,或直或曲,往往绵延数十里甚至数里之长,直至遇水界截之处,此时需依据随龙之水以及诸水汇聚的明堂来确定穴向。
再者,入首束聚结穴是重中之重。
支龙在行进过程中必然会有龟脊牛背、草蛇灰线般的脉络,而入首处若能束聚结穴,且高低分明,有水缠绕、溶注或朝入,便可判定为吉地。
同时,务必审察其来历,如呈现珠丝马迹、贴地梅花、落地金钱等格局,无疑是风水宝地。
若能精准扦穴并依规下葬,富贵可保长久。反之,若来历不明,切不可轻易下葬。
那些来历不明之地,往往是来脉龙势一马平川,毫无脊线可依,高低难辨,界水缺失,无过峡、石骨证脉、银锭束气、龟背分水以及草蛇灰线、藕断丝连之脉入穴等特征,甚至脉气断绝不相连贯,散漫无章,必然难以有良好的融结。
最后,关于支龙的结穴位置也有讲究。
高山属阴,故取阳坦为穴,以达阴中有阳、急中缓受之效;平洋属阳,则取阴突为穴,实现阳中寻阴、缓中急受。
支龙在千里平夷之地难觅其踪,应以相牵相连、界水明晰、脊脉清楚为妙,若高低不明、来势断截、分水模糊则为假。
历史上,诸多朝代的开国之君发迹之地多为平阳。
如汉朝刘邦发迹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所在的华北大平原,周边多沼泽;唐朝李渊起于关中平原的大城市长安;
宋朝赵匡胤来自华北大平原的河北涿州一带;元朝成吉思汗则崛起于蒙古漠北荒原的斡难河。
可见,平阳之地虽历经沧海桑田,风水规律与特征虽愈发隐晦难明,但依然有着其内在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在查勘水势时,由于现代河流与水渠多为直线形态,与古时大相径庭,所以更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判断,不可拘泥于古书中对水势曲曲绕绕的固有描述,如此方能在现代平阳地区的寻龙点穴探寻中,略微触及那隐藏于岁月深处的风水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