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是正本清源时候,于都才是中国形势派风水理
来源:杨公堪舆古风水研究学院作者:黄麟堪舆风水2021-07-18 21:38
该是正本清源时候,于都才是中国形势派风水理论的源发地
该是正本清源时候,于都才是中国形势派风水理论的源发地
曾祥裕 曾海亮
悠悠岁月流逝不走于都人民对杨筠松风水宗师的怀念, 曾祥裕近年来率海内外弟子和易友多次走进于都发掘杨公及其弟子风水实践史料。
从史料可证,于都是中国形势派风水理论源发地、杨公风水文化传承的摇篮。
于都考察风水亮点:杨救贫在于都带出高徒曾文辿、刘江东
杨救贫原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广东窦州人(今广东信宜),生于大唐中和甲寅(834年)三月初八日戌时,殁于大唐天佑三年(906年)九月。
杨筠松于何时授徒呢?
《雩都县志·方技志》中说“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雩都1954年改为于都),《宁都直隶州志》云:“黄巢破京城,益盗秘书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乡,爱其山水,遂居焉。以其术传曾文辿、刘广东(应为刘江东)诸徒,世称救贫仙人。”《江西通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杨筠松的高徒为曾文辿、刘江东,世人皆知。
《赣州府志》载:“刘江东,雩都人。受青乌术于杨筠松。”《雩都县志·方技志》云:“刘江东,上牢人。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辿师之,得其术。江东不著文字,仅留口诀,执简握要,其子孙传之。”上牢村在于都县葛坳乡,又名上老,现名上脑。村名的变化,也演绎着刘江东风水术改变村庄的往事,刘江东旧居与墓地,至今在上脑村尚存。
杨公最信赖的徒弟是曾文辿,师徒朝夕相处二十余年,爬山涉水,寻龙证穴,为民众堪察阴阳宅。
《雩都县志》载:“曾文辿,唐崇贤里人。师杨筠松,凡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皆所究晰,尤精堪舆术。”曾文辿拜师一事,《武城郡曾氏族谱》载:“(杨救贫)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仙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证所学,至虔城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内,晤谈之中,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杨公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得杨公仙师尽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情,峦头砂水,体用兼妙,遂通堪舆之大道,始得播名海内外”。
于都风水考察亮点 :
(1)保存完好的曾文辿家庭墓地
地点:葛坳乡曲洋小源村。葛坳乡古代属于崇贤里范围,距县城约54公里。《葛坳乡志》上记载,曾文辿的祖藉原住地为江西吉安,唐代初期从吉安迁入曲洋小源定居的。
曾祥裕率领海内外学员到此地考察。从于都往银坑方向行驶至葛坳乡政府,转至曲洋江坐渡船。曲洋渡口是去小源的必经之路。
小源村是一个四周围青山下的大盆地,群山环绕着盆地中的这座古村落。曾文辿家的墓形如“蛛蜘结网”。这是一座四人合葬的古墓,墓面有三块碑石。在曾文辿父亲古墓碑上现在还清晰地刻有“左肩蜘蛛形”字样,从中间墓碑上的文字可以看出,这是曾文辿三兄弟房下嗣孙二十余人,给父亲德富、唐太祖讳颜,宋祖希颜合葬的墓穴。曾文辿的父亲曾德富,是曾氏第三十六世,生有文遄、文辿、文迪三子。
传说曾文辿在遇见杨筠松的前一夜,曾在黄祥寺梦见满天的彩霞 ,第二天就巧遇了杨筠松,民间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好兆头,这也为曾文辿日后的传奇留下了伏笔。
现存的墓是于清道光十六年在原址上第六次重修的。左右两边的碑石上刻的是曾氏宗族十几位获七品冠带、钦天监、博士、灵台师、学训导、进士的名字。
墓地小山包的右前方是曾氏的祖祠和一片民宅.坟头上植被郁郁葱葱。这座有千余年历史的古墓,保存完好,属龙钟穴的之地,为支葬其巅的典型作法。经测,水口和朝堂水
(2)曾屋祠堂:“诚笃堂”。
曾屋祠堂叫“诚笃堂”, 祠立甲山庚向兼卯酉,其立向和曾文辿父亲墓一致,一条腰带水环绕祠堂而过,前方的远山连绵秀丽 。
(3)刘江东墓:
地点:刘江东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殁,享年88岁,葬于都上脑村西尚书坳卧虎望江的半山腰上,其墓尚存,是典型的垄葬其麓的葬法。刘江东墓中合葬的是刘江东父子,古墓于1981年重修。
《刘氏族谱》载:“渊则公……我脉祖,字江东,号白头,又名子升调市,别名漆碗,世称见道先生。唐中和四年(884)甲辰,二月初五生,殁于宋开宝五年(972)壬申二月,寿89岁,娶江氏、侧室陈氏,合葬天子岭,望江虎形王字穴……
……公与全播共为卢王参政时,杨筠松避乱至虔州,为防御史卢光稠葬父于石人坝,因此,遇杨公同会文辿、胡矮仙等肄业授术,遂得其秘……。” 刘江东有二房妻室,共生有五子二女,其后裔从上脑繁衍到了于都各乡镇和兴国、宁都甚至延伸到海外。。
该墓碑注记:中行“七世祖刘公川鲁老府君,八世祖刘公江东老府君之墓”右行:“生殁载谱,巽乾向兼已亥(山向有误),吉度分金”,左行:“公元一九八一年重修”。
该墓穴情:
水口:庚酉宫 入首龙:已巳
朝堂水:右癸丑水倒左
朝应峰:艮、庚、酉、酉、辛、戌、乾、亥
墓情判断:生养水朝堂,当主发丁。辛乾二峰为荐元官贵,《玉尺经》云:“荐无官贵透空,应是才高不第”,而此为尖齐高耸,当主名登榜首”。
(4)刘氏宗祠 :
据说为刘江东所扦.
水口:丁未宫
入首龙:因水土流失,未明。
朝堂水:左乾亥,甲卯二水倒右
朝应峰:亥、艮、甲、卯、乙、辰。(乙峰低陷,欠秀)
坐穴扦向:庚申木穴,扦庚山甲向兼申寅 扦庚申穴。
《刘氏族谱》载其形势云“来龙天字岺,脚踏湖江山。左边左旗山,右边旗山面。七星过塅腰带水,前面公案桌,后面笔架山。”
穴情判断:
辛戍方来龙、左水倒右、乾亥、甲卯二水,主丁财两盛,合“乾甲丁贪狼木局”,收乾甲生旺水归堂入丁库,水口关锁。《玉尺经》云:“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禄万钟。”又云“迢迢生水贯天罡,不独长房毓秀,曲曲旺神归墓库,亦应仲叔均荣。”
2、甲卯乙三峰,本主出帝王之相,《玉尺经》云:“甲卯乙秀拔,独占乎魁元。”所憾甲卯二峰欠拔,乙峰低陷欠秀,科第有限。
(5)杨公坝
地点:杨公坝,位于于都境内梅江东岸的河滩上,地属于都县宽田乡,现为一行政村。距县城45公里,这里是杨救贫安葬的地方。于是,地因人显,声誉远播,前来考察观光的闽、粤、淅及东南亚的各国华人纷至沓来,络泽不绝。
根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的记载,杨筠松死后安葬在“雩都寒信峡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的地方。
关于杨筠松之死,清代兴国县志《潋水志林》“遗闻”条中载为被卢光稠毒死。但前于此的明万历二十年版《宁都县志》却记为:“(杨)为卢光稠卜地,道雩都寒信峡,疾发薨,遗命其徒曾文辿等葬之于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六“轶事”亦载:“杨筠松卒于邑之药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扦地葬之,因名杨公坝,人欲寻其冢不可得。”两书所载均未言及杨筠松之死与卢光稠有关,而是死于疾病。两说孰是孰非?尚难考证,故存疑。
杨筠松死于药口坝,并由其高徒曾文辿就地安葬,又将药口坝更名为杨公坝,则是明白无疑的。因杨筠松是风水祖师,在赣南地域影响深远,其墓葬虽寻之不可得,但却留下了一些后人凭吊的文物。如,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二“茔墓志”载:“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万历初,太守叶梦熊竖碑表之。”这块万历碑石,已于1992年由于都县博物馆征集收藏。于都县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的石碑一块。该碑原立于车溪乡黄沙村梅江边,与杨公坝隔河相望。碑文虽多有脱漏,但仍可辨其大意是:清代嘉庆十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两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师杨筠松,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如愿。
杨公究竟死后葬在哪个具体位置?
有人说在湍急的河流中间,有人说挂在悬崖边最终被冲没了……众说纷纭。 我曾于2007年10月陪同李定信老师一起考察杨公坝,试图找到当年杨公坟墓所在的原点,在此一带做了勘测后发现有四个可能扦穴点。
杨公墓考证:
1、地点:芒筒坝(沙滩中)
水口:丁未
入首龙:
坐穴定向:
纳水:乾亥水、艮寅水、巽巳水
消砂:乙、辰、丙、未、坤、申(秀丽高耸)、甲(高秀)、卯、乙(尖秀,不算高)
2、地点:原大树位置,往沙难方向走约2米左右
水口:坤申
入首龙:
坐穴定向:
纳水:辛戌水、乾亥水、巽巳水
消砂:乙、辰、丙、未、坤、申(秀丽高耸)、甲(高秀)、卯、乙(尖秀,不算高)
3、地点:二来龙之间小溪(据说此处即为药口)
水口:丁未
入首龙:
坐穴定向:
纳水:乾亥水、艮寅水、巽巳水
消砂:乙、辰、丙、未、坤、申(秀丽高耸)、甲(高秀)、卯、乙(尖秀,不算高)
4、地点:药口位置往右往前约50-100米左右
水口:丁未
入首龙:壬子木龙
坐穴定向:
纳水:乾亥水、乙辰水、丙午水
消砂:乙、辰、丙、未、坤、申(秀丽高耸)、甲(高秀)、卯、乙(尖秀,不算高)
(6) “管氏宗祠”
地点:管氏宗祠也叫“继述堂”,占地七百多平方米。位于杨公坝附近。传说这座宗祠就是一千一百多年以前杨救贫先生用板凳定向的风水建筑遗址。芒筒坝人为纪念杨救贫先生,将坝名改为杨公坝,村庄也叫杨公村。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赣州知府叶梦熊在药口河畔立了一块红岩石碑,碑上刻有“唐国师杨公之位”几个大字,藉此来追念这位千古名人。清代吴道轩、吴肇龙也立了一块石碑,碑刻“皇封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之神位”。
这两块石碑现己被于都县博物馆收藏。1991年于都县政府又立了一座水泥石碑在药口江畔,介绍了杨救贫传奇的一生。
这是杨公用板凳选址勘舆的阳宅宝地。这里,管氏从此兴旺发达,人杰地灵。如今,古碑犹存,旧地仍在。梅江东岸的杨和梅水西岸的水边村。祠内墙上现在还有一首这样的佚名诗:<省 板凳定向显灵通, 人丁兴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犹在, 芒筒坝人称杨公。
据说,管氏建祠之前,曾派人聘请杨公在起工那天择基定向。开工那一天,杨公穿着旧长杉,手里拿着雨伞,背上背包袱,风尘仆仆来到管屋建祠的芒筒坝,他看见许多村民正忙着平整地基,便坐在边上张望。管氏族人见他衣着平常,也就懒得理睬。杨公在芒筒坝四处走动,东张西望,最后累了,自己找了一张板凳坐下,休息了一会,见还是无人招呼自己,心中甚为不快,便起身走了。杨公离开后,有个泥水匠才说:“哎呀,刚才那个人好象是杨救贫。”大家便议论起来,恰好管家的头人来了,听说刚才杨救贫来过,立即派俩个人去追赶,要把杨公请回来点化祠堂风水。俩个人赶上杨公后,向杨公说明头人的要求,杨公不肯回去,无奈这俩个人拉拉扯扯,杨公脱身不得,只好说:“我刚才坐的地方,有一张椅子,你们的祠堂就照那张椅子的座向做吧。”这俩人回去复命后,头人就照椅子的座向建祠。
过了一年,杨公又路过芒筒坝,这时祠堂已经完工。管事人见了杨公,赶紧拦下来,请他看看有无风水上的破绽?杨公绕着祠堂转了一遍,看见大门前有个工人在挖坑,就过去问他挖坑做什么?那工人说挖坑树“桅”杆石。原来他是挖坑安放“旗杆石”,错说成了“桅杆石”,杨公就问管事人说:“你们是要会动的桅干,还是不会动的桅干?”那管事人认为会动是活物,不会动是死物,便说要会动的。古代习俗,要出了大官,门前才树旗杆石,旗杆是不会动的。会动的是船上挂帆的桅杆。结果,管氏祠堂做好后。管氏很长时间尽出撑船的,出不了官员。事情很怪,后来杨公死在茫筒坝附近的跃口,后人就将这一带改称为杨公坝了。
(7)寒信村
地点:离县城东北面30公里处,处于山峡高雄,梅水蜿蜒,榕树逶迤簇拥之中,这是一个山川形胜、风景秀丽的客家古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前后一周,四邻八乡的肖氏族人逾万之众,都要涌往这里,搭台唱戏,祭祀水神,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喧天的鞭炮响彻云霄,情景胜似过年。
寒信村,是一座承载千年传说的历史文化古村。
近年来, 寒信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说,丰富多彩的码头文化、庙宇文化、祠堂文化、山水文化、堪舆文化,吸引海内外游客和学者。
关于寒信村名字的由来,与历史上忠义双全的韩信将军有关。
岸边榕树逶迤,香樟溢华,风光旖旎,更有前方深潭漩流,巨礁横立,气势磅礴,雄峻、巍峨的两座大山--将军山、旗形山(乃合“狮象把门“之象),一如将军昂立,一如旌旗招展,及其之间一道鸿沟巨峡夹持着滔滔奔涌的梅江水轰然东去,他们不禁欢叹:此地之险要,若有韩信将军把关,万夫莫开也!韩信峡遂叫了开来,峡下之深潭也相应叫了韩信潭。
持这一说法的人,依据的是清同治13年修的《雩都县志》中雩都县地图中赫然标有“韩信峡“,遗憾的是同这本县志的文字中有三五处出现了“寒信峡“,并无第二个“韩信峡“名字出现。
至于后来改为寒信峡,也许是基于船只路过此险流,心惊胆战,遂改为寒信峡。《雩都县志.山川》中关于“寒信峡”来历的记载:“寒信峡,县东北六十里。峭壁山蹇山产,夹峙两边,汉水(注:即今梅水)泻出其中,每于岁暮,峡中先寒,因以为名。“再查王力编的古汉语辞典,知:信,即讯。于是,寒信之名便有了完整来龙去脉:每年年底,这峡中最先变冷,发出天寒的讯号,于是得“寒讯峡“、“寒信峡“之名。
最让人信服的还有一个版本。这与杨公谶语有关。
据考证,一千多年前的杨筠松,主要活动足迹是以赣县、于都、宁都一带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寒信是从赣县(赣州当时叫赣县)逆水而上去以上几县必经的码头驿站,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频繁地活动于这几个县的杨公确实是与寒信有不解之缘 。
寒信人最引以骄傲的还是风水宗师杨公在这儿留下的传奇故事和风水遗迹。村人至今还留有传说和杨公生平有关的屙屎石、鸡公石、棺材石。杨公弥留之际口授的“头顶八字水,脚踩寒信幛,谁人葬得中,代代出宰相”的谶语,至今还像谜一样吸引着海内外有关人士,千里迢迢络绎不绝地来寒信揭开谜底。
寒信村自然风水秀丽,梅江寒信潭畔的榕树林立。寒信村共有29棵古榕树,几乎每一棵古榕树后面就有一道古老的人文风景:水府庙、祠堂、戏台、店铺、码头、回龙寺、接官亭、育英小学……这些依树而建的风景构成了寒信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安宁的环境。不仅如此,人文景观也是独有特色。
目前寒信村有人家数百户,常住人口近两千,百分之九十九是肖姓人家,只有王、刘、杨、李等少数几户外姓人家。在寒信村最宏大、醒目的建筑物,便是昭示开基始祖不朽功绩的寿六公祠和毗邻的水府庙。客家文化中的宗祠文化在这里尽现荣耀。
曾祥裕率弟子多次来到此地考察,听当地长辈说的最多的一个人就是肖寿六,他是个制造传奇的人物,他开创了寒信村繁荣的根基,尤其是他营造了令寒信村肖氏族人世世代代忠诚呵护与传承的精神与文化理念。
关于肖寿六在寒信开基的故事传说甚美。
直到公元1374年,寒信峡才寒气渐消,人气渐旺。家居赣县茅店贡水、信江汇合处水口旁(古称信江营,旧时凡三江口大都设有水营,以遏水匪)的肖寿六,性情飘逸,好山乐水,这年,肖寿六往北面溯贡水巡游至寒信峡,有感于这里的山形地势、秀丽山水,遂携家眷来到寒信峡旁定居。寿六公生了四子,四子或富有或智慧或善读书或喜捕鱼,势力渐强,不过数十年,便把寒信原来定居的几户异姓人家的田土悄然购买殆尽。更得天地山水灵气,房房多儿多女,630年来,子孙繁衍,人口竟超过2万,分布在四邻八乡和全国各地,成为赣南肖氏居前列的最大群居地之一。
寒信的风水也是可圈可点。
寒信因其开山祖本人就精通风水,也因风水宗师杨公在寒信一带的频繁活动,风水的烙印就更加明显。寒信的祖坟山叫铜锣坪,寒信人的祖墓是开山祖寿六公的夫人谢太婆,(寿六公本人葬回了赣县老家)。
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祖墓,位于铜锣的中心,祖墓前面是几口人工开挖的池塘,寒信村中的那股帝旺水就流经那一排池塘后再流向梅江。寒信人颇以他们的祖墓而自豪,因为他们的祖墓应了“水局正养向”,是“ 贵人禄马上御街,丁财两旺,功名显达,发福绵远,忠考贤良,男女长寿,房房皆发 ”的地理中第一吉向。但骨肉亲情争风水的故事让人心沉旬旬。寿六公定居寒信后共生有四子,四兄弟相约,谁先死谁就葬在村中风水极佳的虎形山上。事情的结局很出人意料,老二病危时,老大怕好风水给二房占了,当即吞金自杀,从而抢风水葬在了虎形山的老虎鼻子上。这个墓穴就位于寒信村口桥左方的山脚下。也有一条溪流活水经墓前从村口流入梅江,人来人往的村口在这条溪流上建了三座桥,寒信人肖翰源说,这种格局就如韶山毛氏家谱中所载的一首诗形容的那样:“一淘流水一掌山,龙盘虎踞在其间,聚钟灵气人莫让,石桥如锁几重关”。
寒信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神圣的水府庙和肖氏总祠堂紧紧相连地做在了同一水平线,二儿子的祠堂不但是和水府庙总祠堂做在同一方位,而且儿子还比老子的祠堂更为壮观、更加宽阔地超前一截。原来,本应属于老二的风水被大哥以生命的代价抢先一步占了后,极不服气的二房子孙,就赌气地把自己这一房祖上的祠堂更大更气派地做在了总祠堂前边。
寒信人对祖墓虔诚敬重的祭奠方式十分与众不同,它不象别的族人为了德泽绵长不断地筑土培基进行修缮,他们严格地恪守祖训,不敢在谢太婆坟头上动一草一木一块泥土。村里人说,他们的祖墓位于铜锣的中心,一动就会响,一动就会破坏风水,一动就会死人。相传这个村字曾有一秀才中举后特意去祭祖,忘了家规扒了坟头上的草,回去后就得急病死了。数百年了,这条族规深刻地影响着寒信肖氏的子孙后代,这方给寒信子孙带了好运的墓地从未进行过任何的修缮,如今已低陷在地面之下,而在祖墓后面的墓地则层层叠叠地在逐年增高。寒信人一代又一代年年岁岁地在那块看似荒凉的土堆前面,虔诚地上香磕头燃放鞭炮。
(8)风水古村澄江村
地址:澄江村于2006年被赣州市文化局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古迹"(于都县唯一入选的村庄)。
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地处江西省东南部属于于都县境北边,北近宁都县交界处西依兴国县境东靠瑞金。澄江村东面有青塘河由北往南流入梅江,距赣州市约需两个小时车程,由319国道葛坳乡路段右转小路往东约步行15分钟路程可达,处于东经115.7度与北纬26.4度间,海拔高度约近三百米。
这是一处偏僻宁静的小村庄,整个村境周围有如密闭形的盆地般,四周山峦垒垒几与外界隔绝,初次探访者如无熟人带路恐难以寻得路径进入。
澄江村风水环境别开生面。来龙龙势活跃地属真龙正结,开帐后的龙穴亦结成阳宅之平阳局,地势坐西朝东堂局宽阔明朗,砂护案朝齐备且明堂四周山势自然形成,有似城廊般四围紧密,水势由左流入过明堂后向右九曲而去,天门有开且地户不见出口,江水清澈而流势缓慢。放眼四望山体完整不但少有崩破现象且草目青翠滋润,后龙土质不但滋润且细致不粗燥不干枯,风藏气聚且气候四季如春。
历史悠久:澄江村首建于后唐时期,次建于北宋仁宗时期,兴于宋元明清四朝数百年间。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风水古村。澄江村初起是由杨筠松之高徒刘江东,为其女婿谭文谟所选址布局的,也是谭文谟家族的起基繁兴之地。历经数朝发展,数百年间人丁茂盛人才辈出。今澄江村已成为江西省首屈一指的风水名村。
近年来海内外风水研究者前来此地就是考察风水大师刘江东所选址并规划布局的风水名村。
据考证,澄江村的开山祖是谭氏家族。谭氏本为姬姓始于周朝。当时周王三子之儿名虢仲为文王同母之弟,受封于陕西省宝鸡市为西虢王。传第六世孙西虢侯之三弟名懿官拜车骑将军,因平东方诸侯之乱而建有功劳,遂受周穆王赐封于今山东济南历城县的谭国为王,子孙世袭生息多代至谭子在爵位时,因齐国入侵无力抵御遂逃往今山东莒县的莒国,乃以子爵为名谭国为姓而暂借莒国繁衍生息。谭氏传至第十七代孙谭文英时,乃迁徒湖南定居,再至南朝宋元嘉末年时,其裔孙谭衍昌科中元嘉末年进士官任都蔚,后因暗留妃子于家中而获罪出贬于江西抚州,后便定居于抚州谭坊。至唐宠宗元和年间谭衍昌第十六代孙谭寅郎阶其儿子谭全播再由抚州迁徙至宁都的斫柴岗。
谭全播于唐僖宗朝科中进士官至太蔚封金紫光禄大夫,后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受后梁帝赐封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居于赣州城内。延至次子谭文谟因袭其父亲爵位又续住於赣州城内。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入侵长安城时,当时在唐都长安城任职金紫光禄大夫的杨筠松亦随军出城南逃。半路中结识时任武昌太守的廖銮,他也因黄巢之乱而想回乡避难,因同朝为官而相谈,又两人皆为性情中人故话语投机而后相偕同行。及至江西廖銮家乡时,因受廖銮极力慰留又见廖銮家乡属地风水及佳,遂暂借居于廖銮宅内。
黄巢之乱中有一洛口镇镇人氏名卢光稠,因一心保卫乡人遂偕其表兄谭全播组织防卫军据赣称王,廖銮有一族亲名廖爽便任职于卢光稠军中任一武将后升任刺史,卢光稠因听得廖爽提及族亲廖銮之名便前往廖銮家拜会,而同时认识与廖銮同座的杨筠松。
唐僖宗咸通十五年(874年),卢光稠父亲卢卓死亡,卢光稠便前往廖銮家礼聘杨筠松为其父亲卜葬于八都球田岗之坳塘,又名长岭里的旗形山的旗尾穴内墓坐酉向卯,葬后数月卢光稠因受旗形之火山感应快速之力量,即升节度使加平章统行事之爵位。事过六年后的唐广明元年(880年)时,卢光稠母亲曾氏过世,卢光稠又礼聘杨筠松前往卜葬于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龙马形的钳穴内,墓坐辛向乙,此墓更使卢光稠子孙发官贵十数代而不随。卢光稠本人从此更加声势日旺,不但拥兵数万且威镇赣州主政长达26年之久。
卢光稠母亲曾氏外家有一名为曾文辿的人是卢光稠表弟,就在卢光稠军队内任职参军,见杨筠松之堪舆术如此专精便偕其大哥曾文遄及其三弟曾文迪等,同拜在杨筠松门下学习堪舆秘旨,同时谭全播次子谭文谟之岳丈刘江东,闻讯后也经谭文谟介绍而拜进杨筠松门下学习堪舆精术。而后谭全播便聘请杨筠松前往堪查其祖坟,经杨筠松堪查谭全播各门祖坟后发现谭全播祖父及父亲的坟墓皆稍有缺失,遂央求杨筠松为其祖父谭胡的骨骸改葬于葛坳乡的连狸吐舌形穴内,又将其父亲谭寅郎骨骸改葬于光化里表富塘的中元夫子嵊穴内。此后谭全播便于乾化二年(912年)受后梁帝赐封为虔州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从此执政虔州长达七年,直至85岁死亡为止。
全播死谭文谟接掌父亲职位,执政虔州而续父亲居住于赣州城内。谭文谟因娶刘江东之女刘氏为妻因而得到刘江东传授堪舆秘笈,而后自行卜居于潭布,后又迁徙三坳之石桥头,时岳父刘江东前往堪查后因觉不甚理想,便出面为其女婿谭文谟寻得澄江之风水宝地而再次迁徒澄江定居。自此谭氏一门开使人丁大旺,后因人口众多便有裔孙外迁散居各地,有的迁回原居地石桥头,有的迁至异邑,数代间开枝散叶繁茂无数,同时官贵无数富商亦分布于各地。
谭文景为谭文谟第九世孙,原出生于宁都石上乡斫柴岗,于宋代时官任都指挥使出镇于汉阳,于宋仁宗时辞官还归故里,谭文景因亦习得先祖谭文谟延传下来的堪舆秘旨精华,故当回祖居地澄江堪查后发现澄江确是一块非常难得的风水宝地,便回迁澄江祖地开基发展。
谭氏一族代代有人继习堪舆术,除偶有为人扦葬外,还常有外人求教但皆疑于祖传之规而不予授教。直至渊传至第十八代裔孙谭举宽时已近元朝末年,谭举宽虽学得一身天象堪舆及卜巫之精华,但疑于世局不稳致并未外出发展而隐于澄江潜修。平日除偶于受乡人之邀而外出为人卜葬外,余时皆留于澄江过着诗书写作平静的日子。
直至谭举宽年老时适有其表侄婿刘基前来求教,此时的谭举宽正因其子并未继其志而学习堪舆术,而孙辈又年纪尚幼正恐于此术失传之际,适有刘基前来求教,谭举宽心想,刘基虽为外人但亦为其表侄的女婿,虽为姻亲的晚辈,但也可论为亲人。又见刘基之长相骨架贵气甚重,且见刘基之个性颇为隐重谈吐也颇有内涵,于是谭举宽自渡如今而将祖传之堪舆功夫传予刘基相信祖灵必能谅查才对的,便收刘基为徒并将其先祖所留之堪舆正宗之观龙查脉及点穴之法尽授予刘基。
杨公堪舆风水 www.ygkyfs.com
黄麟堪舆风水 www.ydygfs.com
电话15579467658 15279708575 QQ 2294300980
于都赣派风水师 于都杨公风水 杨救贫风水专家
杨筠松风水 赣州三僚风水 风水专家 著名风水师
江西形势派风水 寻龙点穴高手 赣州排名兼职杨公
江西于都杨救贫风水发源地杰出名师 周易经学风水
古杨公风水分金真传 赣南杨公风水研究 于都堪舆
赣南杨公风水论谈 三僚杨公风水大富大贵杨公案例
正宗杨公风水杨公风水水法 于都堪舆风水杨公风水
择吉择日师 研讨理气堪舆风水师 峦头堪舆风水师
江西省于都县杨筠松文化研究协会 陈蔚明
江西省于都县黄麟堪舆风水文化研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