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来源:于都杨公风水 黄麟小博士作者:江西于都杨公风水2018-11-28 20:30
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易学实 字去浮,晚年号犀厓,西郊乡人,清初文学家。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十一月二十日生。年幼颖悟好学,未从师入塾,跟父亲易理卿学习。父亲是一位功名未就的读书人,他的教子之法与人不同,只是指着家里盈架满柜的藏书,对儿子说:“这么多书都是我们家的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你可以随意拿来读,开卷则有益。”
学实从8岁起,喜读古代奇书异册,且能解释,11岁学写诗,16岁学写八股文,为文立意飞越,离奇多变。乡里的读书人看了无不怪异,时而窃笑,但他不以为意,还是我行我素。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文章。
父亡后,家境贫困,受人欺负,学实忍气受辱,更加刻苦力学。平日,他与邑中的士子杨维节、刘勿仙、维人三先生相友善。维人读了易学实的文章后,赞道:“读去浮的文章,如同面对大国诸侯,感到自己实在太渺小了。”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1639年),应乡试,中举人;翌年往南京应会试,落第而归。崇祯十六年即将北上京试,因当时大河南北交战,于是返回家乡,侍奉老母入山,过着平淡、清贫的生活。这一段时间内,在他的诗文中,多见忧思和感慨,但也使得他逐渐地走向成熟。
生活的艰困,使易学实经历了很多磨难、历练。后母死而忧伤思念,遵养母命再次进京考试。经考核授予知县,不就。再授补缺教谕,不任,决心隐居家乡,著书永日,孜孜不倦。专心研究程颐、程颢的书籍,身体力行张载、朱熹的学说,他的才,足以应付广泛的反响而不自夸,辩,足以判明满庭讼狱的是非而不骄傲。他一生著有《犀厓文集》、《云湖诗集》、《椒斋制艺》等行世。其余诗文未曾刊刻的若干卷,存在犀园内。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当年乡试与易学实同榜中举的李元鼎、梅子鹤、黄嘉乡三先生联袂来于都造访,四人选了一个晴朗天气,同游罗田岩。李元鼎赋七律《辛丑秋同在公家明府黄嘉乡易去浮梅子鹤三年丈游罗田岩》记述此游,诗曰:
鸟道盘回石磴巉,相携物外访灵岩。秋深老洞荒烟合,叶落疏钟晚照衔。遍礼名贤寻古榻,独留杰阁倚晴杉。探奇未尽穷幽兴,疑有丹经②秘玉函③。【注释】:①年丈: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同辈互称为年兄,长辈尊称为年丈。②丹经:指道家炼丹之术的经典。③秘玉函:秘藏在玉匣子内。函,匣子。
易学实随即和七律一道《罗田岩次李司马韵》,诗曰:
南天青隔划峰巉,古照犹丹隐石岩。晓踞岭云痴虎卧,夜穿松月老龙衔。千年地辟尊名理,十月天荒战柏杉。为忆雪深寒榻畔,龟书芋火①对星函。【注释】:①龟书芋火:龟书,占卜之书。芋火,烧火煨芋。
清康熙元年(1662年),易学实曾担任县志的编纂工作,晚年参与康熙年间续修《赣州府志》的纂修。还修订了《李中丞文集》付之刊刻,又手抄《困知录》传教后代。79岁时在《小像自题》中自谦地写道:“老而无闻,何事可述。”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卒,享年82岁,死后4年,列为贡崇祀。
(原文)《雩都县志》(清同治版)卷十﹒人物志
易学实 字去浮,晚号犀厓。幼无师,从其父理卿学。理卿教之,异于他儿,指架上曰:“此吾家世积书,任汝取读之。”久而多当自解。自八岁后,便好览古奇编异册,读辄能解,若所素习者。十一岁学为诗,不喜浅近。理卿见之曰:“大不类童子语。”亦不令作科举文字。年十六始学为八股,创意度越,雄娇离奇。乡里怪而笑之,不恤也。
未及弱冠而孤,家甚贫,尝不炊;又会有家难,非礼时侵,实恬然忍辱,益攻苦力学。与杨维节、刘勿仙;维人三先生相友善,维节尝言:“读去浮文如对大国诸侯,我辈吵乎自小。”东乡千子艾先生重爱之,以杨子为知言。崇祯己卯 (1689年)领乡荐,庚辰(1640年)赴南京不第。癸未 (1643年)将北上,止于章门。时大河南北兵寇交讧,乃驱车归里、奉其老母入山。忧思感慨,多见之诗文。后以养母故,累上公车,非其志也。铨授县尹,辞,复授教职得缺,终辞不赴,坚卧梓里,著书永日,年八十有二终。盖学实之学虽若夙成,然其理明而志定,敦性而抑情,才足以当肆应之求而不伐,辩足以折盈庭之讼而不矜,非潜思伊洛之书,力行关闽之学者不能。编订 《李中丞文集》付之剞劂,手抄 《困知录》指示学人。尝曰:“宋儒千言万语,综于整庵三册。”则又开示蕴奥,诱掖将来其功且及于无穷。康熙丁卯 (1687年),督学何公棅檄邑有司,崇祀乡贤。著有 《犀厓文集》、《云湖诗集》、《椒斋制艺》行于世。余诗文未刻若干卷,存樨园。